国产精品一区一区,91av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亚洲日本网站,亚洲精品欧洲

首頁 > 專題 > 臨港區 > 最新動態 > 正文

文明草廟子 | 搭起文化臺 唱好治理戲
2025-10-31 17:25:51   來源:   

  林泉潤澤,鐘靈毓秀。依托于此,臨港區草廟子鎮各社區積極探索“文化賦能”治理路徑,而社區文化書院正是這一探索中的核心載體。書院以文化空間改造為抓手,構建起集文化服務、民意溝通、議事協商、志愿孵化于一體的社區治理綜合平臺,通過“書院搭臺、活動聚人、協商議事、居民共治”的閉環模式,為破解基層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提供了新思路、新方案。

林泉社區負責人叢婷婷(右一)和居民在交流。

在這一模式的推動下,草廟子鎮各社區的文化書院活力競相迸發,治理效能持續顯現。林泉社區的“文化書院”、天億社區的“墨香議事廳”、嘉和社區的“巧手工坊”……這些由書院平臺培育或連接的特色載體,不僅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,更將文化活力轉化為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,有效凝聚起“人人參與、人人盡責、人人共享”的社區治理共識。

書院搭臺,文化活水潤社區

秋日清晨,走進林泉社區文化書院,一陣悠揚的合唱歌聲從二樓活動室傳來。電子琴、小提琴與單簧管的伴奏交織起伏,領唱老師宋喜蘭正悉心指導,六七位老樂手專注演奏,臺下數十位居民跟唱投入,場面溫馨而有序。

“我們每周一、三、五都來,這兒成了我們的‘精神驛站’。”宋喜蘭原是黑龍江省蘿北縣一名退休干部,如今在社區找到了新舞臺,義務擔任聲樂老師。一墻之隔,京劇班的學員們正字正腔圓地排練經典選段,老師逐字逐句糾正唱腔,學員們也學得一絲不茍。

林泉社區居民在活動室唱戲。

這樣的場景,是草廟子鎮社區文化書院日常運營的生動縮影。林泉社區文化書院自2025年初開放以來,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進行高標準建設,迅速成為全齡段居民喜愛的“文化客廳”。書院面積約1600平方米,科學規劃共享書屋、青年創客空間、童享樂園、議事角等多功能區域,充分體現“全齡友好、功能復合”的設計理念。

“書院的建設絕非簡單添置硬件,而是對社區公共空間功能的一次系統性重構。”林泉社區負責人叢婷婷介紹,通過專業設計,原本利用率不高的活動室被改造為閱讀區、藝術教室、親子課堂等不同功能區,圖書定期流轉更新,設施維護有序,使用效率顯著提升。

林泉社區居民在讀書角翻閱圖書。 

在內容供給上,草廟子鎮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資源,將非遺剪紙、膠東花餑餑制作、扎染技藝等傳統元素有機融入書院活動。圍繞“我們的節日”主題,先后開展“清明繪紙鳶”“中秋做餑餑”“重陽話家風”等系列活動,讓居民在體驗傳統技藝中增進文化認同。

近年來,草廟子鎮將文化書院建設作為提升社區軟實力的重要抓手,重點培育“林泉社區公益文化課堂”品牌項目,形成輻射周邊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。通過“能人引領、志愿參與”機制,積極發掘社區內在資源,鼓勵居民自發組建興趣團隊。截至目前,已吸引50余位離退休老黨員、教師、文藝骨干參與公益教學,涌現出王貴義、宋喜蘭等一批社區文化帶頭人,組建京劇、呂劇、美聲合唱、民樂等各類文藝團隊20余支,穩定參與居民近130人。

如今,草廟子鎮各社區依托書院平臺,逐步形成“居民點單、書院派單、能人接單”的課程供給模式。聲樂、器樂、舞蹈、書法、國學等多元課程實現常態化開展,這些免費、優質的文化服務,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社區認同感和凝聚力。

平臺賦能,服務觸角進萬家

在天億城小區連接回遷區與商品房的通道上,新安裝的隔離護欄規范了車輛通行秩序,以往亂停亂放、錯車困難的現象不復存在,這一變化源于社區文化書院搭建的民意溝通渠道。

在天億社區,退休教師徐老師的書法班不僅是技藝傳授的課堂,更成為社情民意的“收集站”。“學員們在練字間隙常聊起社區問題,我們就主動記錄整理,反饋給社區。”徐老師說。社區據此啟動民主協商程序,通過多方協調最終落實了道路優化方案。

天億社區居民在書法活動室練習書法。

為進一步激發居民參與熱情,社區還將傳統書法課程升級為“文墨鑒賞+社區議事”雙模式,既提升審美素養,又暢通訴求表達。如今,每周的書法課已成為天億社區最受歡迎的公共活動之一。

社區文化書院的功能遠不止于文化傳播,更逐步延伸為社區治理的綜合性平臺。天億社區黨委書記叢棟梁表示,通過“活動中發現問題—能人牽頭協調—多方協商共治”的閉環機制,半年內成功解決了停車管理、無障礙通道改造、道路積水及鄰里之家打造等十余項民生關切問題。在這個過程中,超過300名居民從課程參與者轉變為社區志愿者,形成“學習—參與—服務—賦能”的良性循環。

以社區文化建設為樞紐,草廟子鎮進一步推動網格治理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。社區網格員依托文化書院開展政策宣傳、需求摸排、上門服務工作,并推出“微心愿”征集、防詐騙講座、健康咨詢等多元化服務項目,實現“群眾點單、網格派單、志愿者接單”的精準對接。

社區文化書院的課程設置也充分體現對全齡人群的關懷。針對青少年開設公益輔導與興趣課堂,針對中青年組織技能分享與親子活動,針對老年人推出智能技術培訓、養生講座等課程。截至目前,草廟子鎮各社區文化書院先后開設書法、繪畫、非遺等文化課程,年服務居民超1.5萬人次。隨著季節變化,社區還動態推出“暖心課堂”“暑期托管”“數字助老”等專項服務,及時響應群眾需求。

文化建設的影響力持續向社區生活更寬領域拓展。林泉社區烘焙班學員自發組成“甜心義工隊”,每月為高齡獨居老人送去手工點心;天億社區舞蹈隊主動成立“鄰里守望”小組,定期探訪困難家庭;嘉和社區手工班成員利用廢舊布料制作環保袋,倡導綠色生活……這些源自書院、發于民間的微公益行動,讓社區治理充滿溫度與溫情。

“社區文化書院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活動場所,成為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和能量基站。”草廟子鎮相關負責人表示,通過文化服務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,有效實現了“服務沉下去、民心聚起來”的工作目標。

民心匯聚,共治共享譜新篇

基層治理千頭萬緒,關鍵在凝聚人心。如何讓居民從“旁觀者”變為“參與者”?草廟子鎮以社區文化書院為紐帶,整合資源、搭建平臺,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逐步形成。

“以前覺得社區事務是居委會的事,現在通過各種文化活動,咱老百姓也能參與進來。”林泉社區居民李女士說。

今年暑假,她的孩子參加了社區文化書院舉辦的“暑期公益課堂”,這個由黨員、退休教師和熱心家長共同策劃的項目,為轄區近百名小學生提供了課業輔導和興趣培養,有效緩解了雙職工家庭的看護壓力。

此類精準服務的實現,源于草廟子鎮對社區資源的系統整合。該鎮積極構建家校社聯動機制,持續開展“共品書香·智慧家長”“親子閱讀·書香伴成長”等系列實踐活動,累計服務兒童及家長超千人次,讓教育關懷從校園延伸至社區、家庭。

嘉和社區布藝工坊,居民正在做手工藝品。

以離退休干部、文藝骨干為主體的“桑榆紅志愿服務隊”活躍在各個社區,他們不僅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者,更是民情信息員、政策宣傳員和矛盾調解員。目前,全鎮已培育桑榆紅、親子互助、巾幗志愿等各類服務隊伍10余支,成為基層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
更深層次的轉變體現在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方式上。今年夏天,一場以移風易俗為主題的原創快板劇在社區文化廣場上演,朗朗上口的臺詞、貼近生活的劇情,引來觀眾陣陣掌聲。這支作品的創作者正是草廟子鎮有名的“銀發文藝隊”。

“我們把社區里的暖心事、麻煩事都編成節目,大家聽得進、記得住,效果比開會宣講好多了。”文藝隊成員馬理玉說。她和柳秀娟等退休老同志一起,圍繞志愿服務、鄰里和睦、文明創建等主題,創作了《移風易俗聽我講》《老干部志愿服務做得好》等一批原創文藝作品,通過巡演在歡聲笑語中傳播基層共治理念。

為建立長效參與機制,草廟子鎮創新推出“志愿服務積分管理”,居民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、社區服務可獲得相應積分,憑積分可在指定超市、藥店兌換物品或抵扣服務費用,這一做法激發了居民“從我做起”的參與熱情,推動了社區治理從“被動響應”向“主動作為”轉變。

聚沙成塔,握指成拳。從興趣課堂到協商議事,從文化傳播到糾紛調解,草廟子鎮通過社區文化建設,將千頭萬緒的社區事務轉化為居民可參與、能受益的共治實踐。文化書院如同一條強韌的紐帶,將分散的社區力量凝聚成治理合力,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。

相關熱詞搜索:

上一篇:打造會呼吸的“零碳田園” ——臨港區草廟子鎮永豐村成功探索致富新路
下一篇:最后一頁

魯公網安備 37100302000175號

威海廣播電視臺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whcmw2009@126.com  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631-5191950

網站熱線:0631-5191412  網絡實名:威海傳媒網  網絡設計/系統支持:威海傳媒網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菏泽市| 五台县| 美姑县| 改则县| 新竹市| 清水县| 内黄县| 嘉兴市| 阳西县| 柏乡县| 汝城县| 吉水县| 法库县| 阳东县| 青龙| 密云县| 玉龙| 习水县| 津市市| 南涧| 姜堰市| 虎林市| 清水县| 湖口县| 阿克苏市| 龙游县| 探索| 波密县| 台东县| 达日县| 留坝县| 都安| 安新县| 桂林市| 丰宁| 尉氏县| 德庆县| 乐安县| 改则县| 丹巴县| 太白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