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,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,美麗中國建設邁出了重大步伐。新時代在建設綠色中國的征程上,我們還需繼續發力。
制度為基,下好機制建設“先手棋”。要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。統籌各領域資源,匯聚各方面力量,打好法治、市場、科技、政策“組合拳”。安徽浙江兩省簽署了《共同建設新安江—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》,推動單一的資金激勵補償升級為涵蓋水質保護、上下游產業人才合作等的綜合補償,有助于實現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的良性互動。各地應注意學習綠色發展先進經驗,博采眾長,加快出臺生態保護條例,系統總結成熟經驗,將經過實踐驗證、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規層面,將綠色中國納入法治化軌道。
發展為要,打好綠色轉型“主動仗”。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,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問題的治本之策,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,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。要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,助力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,以高質量產品和服務創造有效需求,贏得更大市場空間。如安徽宿州漂浮式光伏電站讓“廢水”變成新的電站載體,實現采煤沉陷區的“變廢為寶”;寧夏靈武,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持續發力科技創新,實現了“靠煤吃煤”到“點煤成金”的轉變。用實際行動踐行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,實現高質量、可持續的發展。
惠民為本,增強群眾綠色“獲得感”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保護環境不僅是為了讓人們“賞綠”更要讓人們“享綠”,要將生態環境帶來的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群眾“獲得感”。要堅持農旅、文旅、城旅融合發展,以生態振興推動綠色發展。圍繞“黨建+志愿服務”“生態+鄉村旅游”,健全組織體系,整合力量資源、完善長效機制,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挖掘生態資源,做到“融綠于新”,以發展“小切口”撬動百姓“大民生”。(作者:環翠區社會信用中心 張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