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從威海市科技局獲悉,今年1至7月,威海市共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42項,涉及28家企業和23所高校及科研單位。這些項目的落地落實,將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。
產學研合作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。近年來,威海市深入開展靶向調研,推動產學研合作精準對接,三年來梳理匯總技術需求近400項,走訪50余家高校院所,征集篩選出800余項可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創新成果,編制技術供需兩張清單,為開展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奠定扎實基礎。
威海市今年實施的42項產學研合作項目,既有打印設備及智能服務終端、醫藥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,也有海洋食品、船舶與海工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。
火花四濺與波光粼粼交相輝映,一艘艘停泊在船臺和碼頭的“鋼鐵巨人”加速成型……進入8月,黃海造船有限公司進入“加速度”模式。
今年“80歲”的黃海造船不僅亮出了豪華客滾船、多用途重吊船、集裝箱船、遠洋漁船等品牌船型,眼下又在更多細分領域書寫著“新傳奇”——4月,公司和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接連達成2項產學研合作,將共同設計生產50000載重噸成品油/化學品船和40000噸散貨船新船型。這兩類船型推向市場后,將為公司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高校科研院所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,威海市不僅充分發揮山東大學(威海)、哈爾濱工業大學(威海)等駐威高校資源優勢,還進一步擴大產學研“朋友圈”,通過招引創新資源,與青島大學、吉林大學等高校共建7家創新平臺,匯聚區域“最強大腦”。今年以來,7家創新平臺圍繞各自擅長領域,積極開拓模式創新,推動產學研合作由點對點向面對面邁進。
6月底,山東大學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威海格潤環?萍加邢薰具_成產學研合作,共同推進養殖尾水凈化關鍵功能微生物研究。眼下,在研究院實驗室內,技術人員正忙著從海洋環境標本中篩選微生物菌株。預計9月底,完成前期篩選工作,屆時技術人員將帶著10株“種子選手”到格潤環?萍歼M行中試,進一步驗證菌株的處理能力、穩定性等。
“項目成功后,利用我們的微生物就能將養殖場產生的糞污、廢水等有機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,從而達到環保和資源化的目的。”公司負責人說。
深化產學研合作,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。威海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,將做好服務、搭好橋梁,推動更多高校院所專家團隊的新技術、新方案、新成果在我市實現產業化,力爭年內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以上。